環評師:從紅頂中介走下神壇
發布時間:2015-03-27 09:49:04來源:純水設備瀏覽次數:3646
“戴市場的帽子、拿政府的鞭子、收企業的票子、供官員兼職的位子”,這說的是一些中介機構利用政府權力,在手續、關卡、資質、認證等方面靠行政審批權謀利。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前不久專門指出,要嚴防以“紅頂中介”替代行政收費的現象。而前不久,環保部就率先開始在本系統徹查中介亂象。這些紅頂中介,指的就是現在部分掛靠政府機構的環評企業。
掛靠政府機構的環評企業有多重要?在環保行業,一個項目能不能建立,建立的項目能不能通過審批,審批后如何運營等等,這些都需要環評企業對該項目進行環評后才能進行報批建設。而環保部門也會根據環評企業的環評報告進行參考分析,進行審批立項。這樣一說,環評企業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大權力容易滋生大腐敗!環評企業憑借其在環評中的重要地位和對環保部門的一定影響,借助其掛靠政府機構的優越性,憑借其紅頂權勢,對環保審批立項進行眾多干預。于是,腐敗就產生了。
更為嚴重的是,在政企不分的環保系統,在2014年環保部清理的62名“掛靠”環評工程師名單中,55名為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占到了大多數在2014年環保部清理的62名“掛靠”環評工程師名單中,55名為環保系統的工作人員,占到了大多數.那么究竟有多少環保系統官員或工作人員掛靠在其他機構成為紅頂中介呢?記者利用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數據中心登記的環評工程師姓名,添加“環保局”、“環境監測”等關鍵詞進行搜索,在掛靠情況比較多的五個省份進行篩查,尋找疑似掛靠的環保系統工作人員。截至今年3月22日,全國登記的環評工程師共計11368名。河南省507名環評工程師,178名涉嫌掛靠;四川省472名環評工程師,68名涉嫌掛靠;上海市380名環評工程師,34名涉嫌掛靠。在記者統計的五個省539名涉嫌掛靠的環評工程師當中,有96名與地方環保局局長或副局長重名;15名與當地環保系統單位的處長或副處長重名;15名與當地監測站站長或副站長重名;26名與當地環保系統單位的主任重名;19名與當地環保系統單位的科長重名。
為了私利,利用政企不分的態勢,一部分環保系統內的政府工作人員掛靠環保企業,利用其身份嚴重干擾環保項目,收取私利。
立場公正、運行高效的中介機構,是健全的市場經濟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一旦中介打著政府的旗號,再加上缺少有效監督,就很容易“基因突變”,成為擾亂市場秩序、損害市場公平的推手。近日,國務院減輕企業負擔聯席會議發布《關于做好2015年減輕企業負擔工作的通知》,要求在2015年底前,各地區要將行政審批前置中介服務收費清單對外公開。這體現了政府簡政放權的決心,也為徹底解決中介亂象開了個好頭。當中介亂象的種種行為暴露在陽光下,接受制度約束,接受公眾監督,亂象就難以長期立足。因為只有當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時候,政府才能更好地發揮裁判員的良好作用,經濟才能有更多的活力。